黄鹤楼①
崔颢
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馀黄鹤楼。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。晴川历历汉阳树②,
芳草萋萋鹦鹉洲③。
日暮乡关何处是④,
烟波江上使人愁。
【注释】
① 黄鹤楼:故址在今湖北武昌长江边,始建于三国时代,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(一作费文祎)的仙人,在此乘鹤升仙。
② 历历:清晰的样子。
汉阳:武汉三镇之一,离黄鹤楼很近。
③ 鹦鹉洲:汉阳西南长江中的小沙洲,现已与陆地相连。
④ 乡关:故乡。
【意译】
古代的仙人已经乘着黄鹤飞去了,此地空留下一座黄鹤楼。
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,只剩下天空中悠悠白云历经千年。
晴空下汉阳江边的树木格外清晰,鹦鹉洲上芳草分外茂盛。
夕阳西下,我的家乡在何处呢?眼前只有那烟波浩渺的江水,激起我浓浓的乡愁。【品读】
崔颢这首《黄鹤楼》是唐代七律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。作品的主旨是写乡愁,乡愁因登楼所见的景物而起,诗境广阔而悠远。前三句中,三次出现“黄鹤”,虽不尽合律诗平仄,但意脉流畅,读来朗朗上口。“晴川”一联不事雕琢,只用“历历”“萋萋”等叠字修饰景物,有一种朴实而大气的美感。尾联从“日暮”过渡到“乡愁”,由视野所见触发心里感受,极为自然,是后世传诵的名句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附:《唐诗三百首》选七言律诗五十三首。
七言律诗,简称“七律”,近体诗的一种,源于七言古体。起源于南北朝,成熟于唐初,至杜甫臻至炉火纯青。格律严密,每首八句四韵或五韵,每句七个字,中间两联必须对仗,第二、四、六、八句押韵,首句可押可不押,七言律诗首句入韵为正格,不入韵是变格。通常押平声韵。其押韵的音韵标准为中古音韵系统,即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。根据其平仄,定格为四式:首句平起入韵式、首句平起不入韵式、首句仄起入韵式、首句仄起不入韵式。
七言律诗是最具宋诗“筋骨思理”(钱锺书《谈艺录》)的诗歌体裁,也是中国古典诗歌最成熟的一种体裁,为唐以后历代文人最为倾心,可以充分表达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。有唐一代,七律圣手有王维、杜甫、李商隐、刘长卿等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【评析】据元人辛文房《唐才子传》记载,李白登黄鹤楼时曾想要吟诗,但见此作后为之敛手,说道:“眼前有景道不得,崔颢题诗在上头。”其后又先后创作《鹦鹉洲》、《登金陵凤凰台》二诗与之较胜。严羽在《沧浪诗话》中推崇说:“唐人七言律诗,当以崔颢《黄鹤楼》为第一。”这些传说和评价都极大地提高了本诗的知名度。
本诗确实精彩,意境雄浑高古,诗味淳厚。前四句似随口吟出,气势奔腾。仙人跨鹤,本属虚无,但作者以无作有,借楼名起兴,说仙人一去不复返,就有一种岁月不返,古人不可复见的遗憾。仙去楼空,惟有悠悠的白云千载依旧。尤能表现世事迷茫,人生短暂渺小的感慨。缅怀古今,骋目四野,在这悠远广袤的时空中创造出令人迷惘若失的氛围,为后文的抒情张本。颈联转折,由对历史传说的缅怀回到现实,句式也由散漫不拘而变为整饰。前人或认为“似对非对”,认为“历历”下属“汉阳树”,而“萋萋”上属“芳草”,结构上不一致。解诗不该如此拘滞,“历历”修饰“晴川”又有何不可,故当看作是对偶句,而且对得比较巧妙。尾联以登高望远怀乡作结,情由景生,吐属自然,余韵悠悠。
本诗艺术颇具特色。前半首用散体变调,以意为主,几乎完全不管格律的要求。首联“黄鹤”一词重复出现且在同一位置上,这是平仄所不允许的。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字,四句又用“空悠悠”三平调煞尾,均为律诗之大忌。颔联不用对仗,与律法也不合。后半首则严格按照格律写来,分毫不爽,甚合法度。结构与情感的表达相一致,故得到后人激赏。沈德潜在《唐诗别裁》卷十二中评此诗曰:“意得象先,神行语外,纵笔写去,遂擅千古之奇。”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网站首页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