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些身居高位、财富过亿的大佬们,明明拥有权力与地位,最后却个个落得进牢房的下场。那些曾经让无数人崇拜、羡慕的中国首富们——既有传奇色彩,也夹杂着荒诞不经,还带点警示意味,令人唏嘘不已。
牟其中算得上个“传奇奇才”,他是四川万县那边出来的小伙子。小时候老师还夸他,改了夸夸其谈,以后一定会有大作为!没想到老师没有看错,确实成功了,只不过,这“成功”全部都写在了《商界大骗子十大案例》里,成了个大骗子。
1974年,牟其中才33岁,身为玻璃厂锅炉工,却每天琢磨着怎么掀起点浪头。他喜欢写文章,而且偏偏都写些社会敏感的东西。什么体制啊、敏感话题一大堆,思想火花四处乱冲。那几年风头正劲,这样的人,要不闯出点名堂都难。
第一次进监狱,判了死缓(内定),牟其中在牢里耗着自己的才华,整整熬了4年零4个月。出来以后,他没认输,还找准了商界的缝隙——搞“包换卡”,打出了80年代的“三包”雏形。这事放到今天,跟京东的七天无理由退货差不多,可在那个年代,这绝对算全国独一份。这一招,把他从一无所有变成了满坑满谷的钱。
富得发炸的日子没能持续多长时间。1983年,他又一次被关进监狱,这次罪名是投机倒把、买空卖空。在狱里蹲了11个月,他再一次读懂了社会。出狱后,他凭着南德集团一手打拼的基础,涉足造船、服装、建筑等行业,想干啥就搞啥。到了1997年,他押上的大赌注——“投资”满洲里,喊出要投100个亿的豪言壮语,实际到账不到1个亿,全是吹牛。结果反转很快,火没熬过去,终归被揭穿:信用证诈骗,判了无期,还剥夺了终身政治权利。
经过17年,2016年,他终于刑满出狱了,可那神话已经不复存在。这疯狂的脑袋,依然没能战胜法律的铁律!
提到第二位许家印,曾经他也感动了不少人。来自农村的苦孩子,一步步闯进深圳,后来打造了房地产帝国。1996年,他创立恒大的前身广州凯隆,“金碧花园”让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,那时凭着大胆的定价和勇敢又细心的操作,挺厉害的。
在那会儿,连首付都还不起的普通家庭都梦想拥有恒大的新居。许家印带来的,不就是那万家灯火吗?当时新闻里描述他跑工地、和市民攀谈、跟地方政府激烈谈判的场景,简直像是击鼓传花里的“民族企业家”。
不过,去年光景,可就没这么风光了。恒大一举登上港交所舞台,许家印身价一度飙升到几十亿港币,迎来一片掌声和鲜花,红得发紫。没想到不久后,债务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,最终堆得满天飞,而许家印也被带走,整个局势一下子变得扑所迷离。
一场豪赌、借新还旧、庞氏循环,恒大一直靠“以债养债”在撑场面——借的钱远比赚的钱多得多,然后就用这些资金维持面子,结果埋下了大坑。金融手法层层叠叠,玩得满城风雨。只要“快刀斩乱麻”,外人根本猜不到那些猫腻。不过到了2021年,行业遇到寒冬,房价再也撑不住,这套路也就彻底暴露了真底。
老板一夜之间变成了恶人,媒体口中直接喊他“首席骗子”、“世纪负债王”,没人再对他含糊其辞。2023年9月28日,许家印被采取强制措施,像牟其中那样走上了老路。关于“神话破灭”的新闻满天飞,而更令人难过的是那些买了烂尾楼的业主们,苦苦等待的梦想彻底碎了。
河南的首富孙树华,算得上是“昙花一现”的人物吧。没读完小学就敢创业,早在1992年就成立了农地膜厂,半年时间就赚了200万。
华林集团的崛起,全都是套路——银行要100万贷款,40万先回扣给高层,政府也帮忙兜底。如果还缺资金,政府就凑了6000万帮忙撑场。到了2007年,骗贷案件爆发,13.6亿的巨额窟窿一下把他压垮了。“河南首富”这几个字没熬几天,就被法律追究了。他的工厂、门口的老百姓,最早感受到被抛弃后的狼狈模样。
按照老祖宗的话来说,天子犯法和百姓一样要受惩罚。不过仔细看看这三位“首富”,哪个不是把法律当成摆设?牟其中的“聪明”、许家印的“激进”、孙树华的“投机”,都最后在侥幸心理和贪欲面前栽了个跟头。这个时代给了他们机会,但最终还是法律把他们收拾了。
配资网站首页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