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2年9月的某一天,陈辉庭诞生于湖北省天门市蒋家场的一个贫困农家。那个年代,读书对普通百姓来说是一种奢望,只有富裕人家的孩子才能进入私塾,学会几个字。
小时候的陈辉庭对读书几乎毫无概念,家境贫寒迫使他很早就承担起生活的重任。每天能吃饱一顿饭,便成了他和许多贫苦孩子最简单却最难得的快乐。
陈辉庭是家中最小的四兄弟,但在那个苦难年代,作为“幺儿子”的他并未享受过多少关爱。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,由于必须缴纳沉重的地租,加上气候多变,农作物时常颗粒无收,生活异常艰辛。
为了生存,年幼的陈辉庭不得不走上街头乞讨,成了蓬头垢面的“叫花子”,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。回忆起那段时光,他说道:“那时候我常常捡别人剩下的饭菜充饥,许多有钱人看见我,白眼相加,还会吐口水,真是心酸!”
展开剩余81%渐渐长大后,陈辉庭经人介绍去镇上帮人磨豆腐。回忆那段经历,他说:“磨豆腐的活儿特别苦,常常凌晨三四点起床干活,晚上也要忙到很晚。”就这样辛勤劳作了好几年,转眼间他已经19岁。那一年,他的人生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。
一个春日午后,小镇上的年轻人都在议论:“反正吃不饱,倒不如去参军。”这时,一个伙伴邀请陈辉庭:“去参军吧,去当新四军,你愿意吗?”陈辉庭思索后果断答应:“走,就去吧,一起行动,有个伴儿照应。”
于是,他还未及告知父母便参了军,被分配到天门武装委员会的区中队,成为一名战士。后来陈辉庭回忆说:“现在想想,不去当兵,我或许早就饿死,或是被炮火掩埋了。”
1943年,美国一架飞机在湖北洪湖市上空因燃油不足,不得不紧急降落,机上5名美军士兵降落在农田。美国兵四处联系,想设法返回祖国。
陈辉庭所在的区中队接到命令,负责护送这5名美军士兵到指定地点。于是,区中队派出一个班组去接人,陈辉庭是其中一员。
“去接美国兵的前夜,我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,脑海里想象着他们都是蓝眼睛、黄头发的外国人,还夹杂着些许紧张。”回忆往事,陈辉庭忍不住笑出声。
初次见到美国兵,面对他们连篇外语,陈辉庭一句都听不懂,心里暗自发笑。最终,任务顺利完成,他们安全将美军送至上级指定地点。
完成任务后,陈辉庭被编入新四军第五师师部警卫连。
“五师是李先念同志的部队,我做了他一年多的警卫员。”陈辉庭说,“李先念有三个警卫员,我是最年轻、身材最矮的那个。”
由于年龄小,身材矮,他主要负责李先念的日常饮食起居。李先念走到哪里,他就跟到哪里,但不直接参与前线战斗,前线的护卫是另外两位警卫。
每当师部驻扎一地,陈辉庭负责安排李先念的住宿和伙食,晚上还给首长打水洗脸、洗脚,铺床铺被。
他说:“李先念是个严肃认真的领导,很少开玩笑,但脾气非常好,从未对我们发过火,偶尔会跟我们聊聊家常。”
李先念还曾夸奖他:“你虽小,但干活很勤快。”
1944年4月15日,陈辉庭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1945年8月,部队途经武汉,一天下午他们需要穿越一段由日本守军严密看守的铁路。敌军藏身碉堡,配备机枪,防守严密。
陈辉庭和战友们在草丛中小心翼翼地匍匐前进,害怕被守军发现。由于人数众多,最终还是暴露了。碉堡里的敌人开始扫射,许多战士倒下,但大家拼命奔跑,因为停下只有死路一条。
“‘砰砰’两声,子弹擦过我的手臂,鲜血立刻流了出来。”陈辉庭一边回忆一边说道,“我用手捂住伤口,忍着疼痛加快脚步。幸运的是,子弹没有伤及要害。”
尽管受伤,部队条件艰苦,缺乏基本药物,他只能咬牙坚持,拖着伤手跟上队伍。
同年10月,陈辉庭参加了湖北襄阳双汫战斗。随后直到1947年9月,他随部队转战河南广山、通水等地。战争期间,他始终细心为师部领导提供服务。
闲暇时,他最牵挂的仍是家乡和亲人。
他说:“部队没固定驻地,一直迁移,最牵挂的是家里的父母兄弟,常常担心他们是否安好。”
1946年6月26日,蒋介石发动大规模“围歼”行动。中原军区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迅速组织分路突围,成功突围重围。
突围前发生一段趣事。宣化店的中原民主建国大学学生都是大城市来的。李先念向他们讲解突围策略,强调速度不能带多余东西,包括书籍。
学生代表站起来说:“李师长,书是我们的马列啊,不能不带!”
李先念笑道:“跑得快就是我们的马列。”
中原突围中,陈辉庭与李先念失散,他后来听说李先念去了延安,自己也结束了作为李先念警卫员的经历。
突围后,陈辉庭被编入新四军第五师独立团三八团二营七连。
1950年12月至1953年2月,他在来凤旧司区武装部任部长。
1956年2月,陈辉庭被授予解放奖章。
1959年1月至1981年6月,他在来凤县建筑公司任党支部书记,后来在县工业局任副局长。
每当回忆往事,陈辉庭总感慨:“现在条件好了,生活水平提高了,回想当年的付出,我觉得非常值得。”
为这些默默奉献的老兵点赞!
冰点历史每天更新历史文章,期待您的关注!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网站首页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